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沿革

本會成立於民國43年4月1日,成立之初期共有會員256 廠,以後逐年增加,至民國60年代,曾有375 家之最高紀錄,當時沿承日據時代產、製、銷分工的體制,於民國52年7月政府頒佈「台灣製茶業管理規則」,規範製茶業應持有經濟部「工廠登記證」的茶廠必需加入本會,包括當時國營的8家農林公司及現仍為會員廠的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廠。而且必需要有農委會農林廳(農糧署前身)發給的「製茶許可證」才可製茶,工廠受到嚴格的衛生安全等控管,產銷相當有序。而台灣正屬工業起步階段,以農業為主,「南糖北茶」是當時主要外銷賺匯的經濟作物,全年外銷茶數量曾高達2.6萬餘噸,台茶盛極一時,在此期間本會一直扮演台茶的重要角色。

民國46年公會創辦「茶業簡訊」,56年改為「茶訊」迄今五十餘年;54年起辦理會員同業出口報驗服務,同年政府促動業者組識綠茶產製銷聯合小組;57年創設龜山製茶專業工業區,並辦理「青年業者經營改進研習班」;58年輔導20餘家綠茶業者組識「中華綠茶聯合出口公司」政府規定專責銷北非、香港綠茶,二年後規定取消,先後有「合群綠茶聯合出口公司」、「台華茶業聯合出口公司」之成立拓銷世界地區綠茶市場;69年製茶公會辦理利比亞緊急採購250公噸,半公斤及1公斤的小包裝珍眉綠茶事務,交由中華、合群、台華等公司承製出口,70年輔導業者81家成立「台灣綠茶聯合出口公司」專營出口利比亞綠茶業務。配合農林廳民國64年(1975年)開始辦理包種茶、凍頂烏龍茶優良茶比賽,75年(1986年)起辦理全省製茶技術競賽,80年(1991年)起辦理全省椪風茶製茶比賽,並執行農林廳各項台茶改進計畫及海內外宣傳拓銷

 

台灣名茶工作。

重要工作簡述:
民國71年(1982年) 廢除「台灣製茶業管理規則」「還茶與農」後,政府缺少了配套措施一切亂了章法,台茶發展成了個體茶農商及產茶縣市農會百家爭鳴的局面,政府主管單位更是加重本會的艱鉅任務,帶領茶農朝產製銷一元化發展。近二十幾年來國內發展台灣特色茶因而外銷數量急遽減少,製茶業之經營結構隨之改為內銷為主,小型製茶所大幅增加,大型合法茶廠快速凋零甚至退出本業,到現在外銷茶數量僅有3~4仟餘公噸,會員工廠則減至76廠,而小型製茶所(即茶作戶,茶農裝設簡單的製茶機械,自產自銷者)則多達八千餘家,

民國77年(1988年)為應台茶產銷及會務需要,容納小型茶廠及茶葉業者行號加入組織發揮力量,設立「茶業產製銷業者聯誼會」,現有聯誼會員175餘家,全體會員共有251家廠商;此外並成立了若干專案小組,適時召開會議,舉辦海內外拓銷活動,研究各項專案性問題與產地證明及輸出大陸ECFA產證之簽發。

民國84年(1995年)台茶產銷面臨困境,本會與農委會、農林廳、茶改場、貿調會等積極爭取,茶農受進口損害的補償(約2億元),首開台灣農產品受進口損害補償之先例。台灣經濟與國際接軌,國外低價農產品的輸入在所難免,政府提撥農產品受進口損害補償基金,是正確重要的措施。 在台灣發展精緻茶業及兩岸互動密切之時,本會在茶農、業者與政府之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本會居於台茶產業的永續經營及身為全國茶業的專業公會應責無旁貸。